翻开泛黄的老黄历,丁酉年四月初九,对应公历1957年5月8日。午时的日影正短,日晷铜针指向正南。这个时辰在干支历中记为壬午,与月柱乙巳、年柱丁酉相叠,形成独特的五行格局。古人观天象择吉凶,总说水火既济或未济,这一日的天干丁壬合木,地支酉巳半合金局,午火又暗藏己土,倒像灶膛里未燃尽的柴薪,既蓄着余温,又埋着灰烬。
若按子平法推命,此刻诞生的婴孩,八字中金火两旺而水木微弱。酉金得巳火熔炼,午火又逢子水遥冲,这种配置常被解读为性情刚烈却易折。不过命理师总会补上一句:地支暗藏的癸水与己土,恰似旱地里的泉眼,关键时能润泽燥气。说白了,命盘里的矛盾从来不是定数,倒是更像未写完的戏本,留足了改动的余地。
《协纪辨方书》里提过,四月建巳,万物已至盛极将衰。初九这天月亮将满未满,属上弦转望的临界。午时阳气鼎沸,蝉还没开始聒噪,倒是槐树的影子在地上缩成墨团。这时候晾晒药材最好,老药铺的伙计总赶在正午前把黄芪摊在竹匾上——他们信这个时辰的日头能逼出根茎里最后一丝阴湿。
有人翻《玉匣记》查到此日宜祭祀、修灶,忌动土、远行。江南某镇至今流传着那年四月初九的旧事:镇东头铁匠铺的炉子突然窜出青焰,熔了三把镰刀。当夜雷雨交加,铁水凝成的疙瘩被老师傅打成柄镇尺,刻着"丁酉巳月壬午铸",据说现在还在某家祠堂供着。这类传闻听着玄乎,却暗合五行中火过旺则生变的说法。
换个角度想,这个时间节点恰逢立夏后三日。农谚说"立夏看夏",春播的作物开始灌浆,冬眠的蛇结束蜕皮。田间老农会抓把泥土攥紧,松开手土块不散,便知道墒情正好。午时炊烟升起时,村头古槐的叶子沙沙响,像是在给日头打拍子。这种节气的微妙转变,比任何黄历注解都来得真实。
若用梅花易数起卦,丁酉年四月初九午时对应巽为风卦变火风鼎。卦象显示"木上有火",喻示顺势而为可成烹饪之功。但变卦中离火克巽木,又暗示过犹不及。古人解这类卦常提"鼎折足",提醒行事需留三分余地。不过占卜这事注定是镜花水月,照见的不过是问卦人的心思。
黄昏时翻过这个日子,暮色里飘来艾草熏烟的味道。镇上更夫敲完二更锣,突然想起老辈人说四月初九是"地户开",得在门槛撒把粗盐。月光漫过青石板的缝隙,远处传来断续的捣衣声。这个时辰生的人,或许正在某个院落里晾晒染蓝的土布,布匹在风里扑簌簌响,像在应和六十年前的啼哭。